六度分隔理論

這是個有趣的議題。
我引用一下維基百科解釋何謂「六度分隔理論」:
(休怪我拿這充版面…)
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D%E5%BA%A6%E5%88%86%E9%9A%94%E7%90%86%E8%AB%96

==

小世界現象(又稱小世界效應):

假設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識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間人就能建立起聯繫。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後來1967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1933年—1984年)根據這概念做過一次連鎖信實驗,嘗試證明平均只需六個人就可以聯繫任何兩個互不相識的美國人。


米爾格倫的研究本來在無特定的市民大眾進行,而不是在專業的、需要高度合作的數學界及演藝界進行。然而仍遭受不少抨擊。於首次連鎖信實驗(紀錄於未註明日期論文"Results of Communication Project"),米爾格倫寄出六十封信給堪薩斯州威奇塔市自願參加者,請他們轉交到麻薩諸塞州劍橋市某指定地點的股票經紀人。 參加者只能把信交給他認為有可能把信送到目的地的熟人,可以親自送或者通過他的朋友。

雖然有50個人參與了實驗,但組中只有三封信送到了目的地。 當信傳到第五個人手上時,只有三封信抵達了目的地。米爾格倫在他1967年的那篇著名論文中提到在最初的試驗中,其中的一封信在不到四天的時間內,就被傳達到了目的地,但是他卻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那就是實際上只有不到5%的信件最終被送達了。

在隨後兩次連鎖信實驗,因完成連鎖的比例太低,實驗結果未被發表。但是幸運的是,研究者發現很多微妙的因素會對連鎖信實驗的結果產生極大的影響。研究者嘗試在不同種族和不同收入人群中來重複實驗,他們發現巨大的差異。事實上,在米爾格倫合著的一篇論文中揭示如果信件的最終接受者為黑人,實驗的送達率為13%,而如果是白人,則送達率上升為33%,儘管實驗者開始的時候並不知道接受者的種族。

雖然飽受議論,米爾格倫帶來不少新奇的發現。經過多次改良實驗,米爾格倫發現信件或包裹在人們心目中的價值是影嚮人們決定繼續傳遞它的重要因素。他成功將送達率提升至35%, 以至於後來更上升為97%。拋開對「地球是很小的」這樣論斷的懷疑不說,人們對「某個特定世界是很小」的論斷是沒有絲毫懷疑的(例如:從某個學院到密西根大學到蒙特婁猶太人社區。 平均來看,為實現一次送達,需要六個中間人從而得出了六度分隔理論的說法(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他可能源於六個自由度的說法 (Six Degrees of Freedom)。

不僅如此,米爾格倫還發現了漏斗效應, 他發現大部分的傳遞都是由那些極少數的明星人物完成的。在一個5%的飛行員實驗中,他發現2/3成功的傳遞是由同一些「明星」來完成的。
儘管如此,這個實驗仍然存在著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假設:它假設傳遞鏈條中所有的實驗者都完全有能力發掘鏈條終端的兩個人傳遞的有效性。
==

撇開上述一堆理論,無名的好友連連看就是一個最佳例子。
我本來不管這玩意的,只是後來申請帳號後點進去才驚覺…
原來只靠我其中兩個還搭上線的國中同學,就可以連到我身邊的同學!!!
連的節點最多只需六個人之外,也驗證過路徑還不只一條。
似乎冥冥之中,這個理論有其存在性。

所以對你出門身邊的陌生人好一點。
也許…他同學的朋友的妹妹的學長的…………XX就是在你身邊的同學。
世界真小!相堵會到。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密技〕設定EXCEL列印範圍

五個千萬不要因為太好奇而去的地方

〔密技〕更改硬碟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