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充與FB焦慮
什麼?已經二月了?
如果你也有一樣的驚嘆就表示你我同樣也感受到時光的飛逝了。(廢話)
在此照例還是先跟看文章的人說聲新年快樂,馬年飛騰。
(如果最後一句看不懂也是正常的,那是我自己發明的詞)
又要來點專有名詞解釋跟衍生論述了。
「現充」其實並非中文,而是日文。
參考維基百科,簡單的說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生勝利組」。
不需要其他虛擬世界的慰藉,
憑著實力(當然還需要運氣)過著美好生活,獲得眾人欣羨的眼光。
相對的語詞就是魯蛇(Loser諧音)。
會想解釋魯蛇跟現充,
也是出自於臉書焦慮症的氾濫。
以下把常見的幾點用我的話講。
第一種失落感: 按讚數量永遠輸人
有時候你會不會認為,每次看到別人發表個不會超過10個字的動態,
收集超過20個讚是基本數字?
譬如像是塗鴉牆上面寫個「難過」兩個字而已。
由正妹發表按讚更是不得了了。
反觀我來Po個「我難過」恐怕只有按讚加油團才會捧場。
那麼來發表個長篇深度文章如何?
很抱歉,文章長度或深度跟按讚數量一點關聯也沒有。
就像那些FB上面小模的粉絲團,「女神」po個照片就破萬個讚了。
一般人正經的文章哪篇能贏呢?你說說看。
第二種失落感:大家都在出國?
這也是最神奇的一點。
工作性質因人而異,但奇怪的點在於,明明一年就是365天,
扣去國定假日,每個人獲得的假期天數不會差太多才對。
爛一點的滿一年才7天
(我可沒說哪間~希望貴公司不要當北韓監控到這裡來),
好一點的14天。
但偏偏,你就是能看到機場打卡或照片被發布,
有時候沒隔幾篇又是一個好友在國外打卡。
哪來這麼多假期可以請?
去年四月春假我還沒年假,只好用事假先擋個一天回家,
這樣就被--我不是很想明說誰,反正就是上面的人--酸了一下說,
應該要先看工作安排再來請假之類的。
(你就明講不是直接先跟你請假就好了講那麼多)
然後信中可能還要卑微的表示懇請准許,
只差要辦理假釋手續了。
看著別人拍攝從飛機座位拍到機翼的照片一篇接一篇,
能夠抗衡的手段只剩下拍我家全日空飛機模型的照片了。
第三種失落感:閃光照連發
不解釋。
不管是兩年前開始的結婚潮,
或者是平時FB上看到某人不知不覺又放出了離開去死團的消息或照片,
再來個「反觀」一下,
對於自己的負面觀感與否定每每都會因而觸動起來。
可怕的是,隨著歲月推移,你能夠找到共同取暖的對象越來越少...
因為他們也跳到另一邊去了。
想想自己除了龜在被北韓管制的通訊場所一天超過九小時之外,
到底還能有什麼突破你一點辦法也沒有。
下了班各自解散,回想起十多年前好歹隔壁坐的同學還比同事有話講,
也只有徒呼負負。
第四種失落感:你不按我讚,卻常報到另一位好友
這跟第一點有稍微關聯。
讚的數量基本上是以好友數來支撐(權限選開放的大多是粉絲團),
常常能觀察到,奇怪,你跟我也不是不熟,
但怎麼好像我跟某一位共同好友都發表一樣主題的照片,
也同樣去某個地方打卡,結果其他人都去捧他的場,
自己則是放到過期都是零讚。
「連按一下的心情或力氣都沒有嗎?還是我惹人嫌嗎?」
莫名其妙的腦內小劇場又開始演出。
當然按讚的數量實際上不代表什麼,真正的意義也是每個人各自詮釋。
是真的認同,或者純粹是「閱」像是國中小老師批改聯絡簿或者是作文一樣,
個人認知定義上就有差異。
回到本題。會不愉快的因素都是被數量與所謂的「好友」給制約了。
理論上難以被量化的情感轉化成FB上的動態時,
就會產生上述的心理落差。我加了某人好友,
但實際上早就臭狗,那樣算是好友嗎?
我加某人好友只是為了遊戲邀請,實際上也沒啥交集,這樣也能算數嗎?
是的,被強迫量化的情感、友誼正是焦慮的來源。
我也不免會被上述現象給煩惱著。
漸漸了解到,FB應該只是工具而非重心。
方便你了解其他人在幹嘛,但應該不只有FB上面的「幹嘛」要了解才對。
最後需要提醒的一點,雖然自己動態可能冷清到不行,
但是有眼睛的大家都看得到,所謂的默默關心。
恣意放縱po文也會啃蝕其他人對自己的印象。
(所謂恣意放縱,就是狂批猛轟生活各種事,當酸民...)
比起前些年用FB塗鴉牆洗板,現在更重視品質,
沒啥爆點的事情就不用放上來提醒自己存在。
打完回頭看,還真是久違的長篇文啊....
如果你也有一樣的驚嘆就表示你我同樣也感受到時光的飛逝了。(廢話)
在此照例還是先跟看文章的人說聲新年快樂,馬年飛騰。
(如果最後一句看不懂也是正常的,那是我自己發明的詞)
又要來點專有名詞解釋跟衍生論述了。
「現充」其實並非中文,而是日文。
參考維基百科,簡單的說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生勝利組」。
不需要其他虛擬世界的慰藉,
憑著實力(當然還需要運氣)過著美好生活,獲得眾人欣羨的眼光。
相對的語詞就是魯蛇(Loser諧音)。
會想解釋魯蛇跟現充,
也是出自於臉書焦慮症的氾濫。
以下把常見的幾點用我的話講。
第一種失落感: 按讚數量永遠輸人
有時候你會不會認為,每次看到別人發表個不會超過10個字的動態,
收集超過20個讚是基本數字?
譬如像是塗鴉牆上面寫個「難過」兩個字而已。
由正妹發表按讚更是不得了了。
反觀我來Po個「我難過」恐怕只有按讚加油團才會捧場。
那麼來發表個長篇深度文章如何?
很抱歉,文章長度或深度跟按讚數量一點關聯也沒有。
就像那些FB上面小模的粉絲團,「女神」po個照片就破萬個讚了。
一般人正經的文章哪篇能贏呢?你說說看。
第二種失落感:大家都在出國?
這也是最神奇的一點。
工作性質因人而異,但奇怪的點在於,明明一年就是365天,
扣去國定假日,每個人獲得的假期天數不會差太多才對。
爛一點的滿一年才7天
(我可沒說哪間~希望貴公司不要當北韓監控到這裡來),
好一點的14天。
但偏偏,你就是能看到機場打卡或照片被發布,
有時候沒隔幾篇又是一個好友在國外打卡。
哪來這麼多假期可以請?
去年四月春假我還沒年假,只好用事假先擋個一天回家,
這樣就被--我不是很想明說誰,反正就是上面的人--酸了一下說,
應該要先看工作安排再來請假之類的。
(你就明講不是直接先跟你請假就好了講那麼多)
然後信中可能還要卑微的表示懇請准許,
只差要辦理假釋手續了。
看著別人拍攝從飛機座位拍到機翼的照片一篇接一篇,
能夠抗衡的手段只剩下拍我家全日空飛機模型的照片了。
第三種失落感:閃光照連發
不解釋。
不管是兩年前開始的結婚潮,
或者是平時FB上看到某人不知不覺又放出了離開去死團的消息或照片,
再來個「反觀」一下,
對於自己的負面觀感與否定每每都會因而觸動起來。
可怕的是,隨著歲月推移,你能夠找到共同取暖的對象越來越少...
因為他們也跳到另一邊去了。
想想自己除了龜在被北韓管制的通訊場所一天超過九小時之外,
到底還能有什麼突破你一點辦法也沒有。
下了班各自解散,回想起十多年前好歹隔壁坐的同學還比同事有話講,
也只有徒呼負負。
第四種失落感:你不按我讚,卻常報到另一位好友
這跟第一點有稍微關聯。
讚的數量基本上是以好友數來支撐(權限選開放的大多是粉絲團),
常常能觀察到,奇怪,你跟我也不是不熟,
但怎麼好像我跟某一位共同好友都發表一樣主題的照片,
也同樣去某個地方打卡,結果其他人都去捧他的場,
自己則是放到過期都是零讚。
「連按一下的心情或力氣都沒有嗎?還是我惹人嫌嗎?」
莫名其妙的腦內小劇場又開始演出。
當然按讚的數量實際上不代表什麼,真正的意義也是每個人各自詮釋。
是真的認同,或者純粹是「閱」像是國中小老師批改聯絡簿或者是作文一樣,
個人認知定義上就有差異。
回到本題。會不愉快的因素都是被數量與所謂的「好友」給制約了。
理論上難以被量化的情感轉化成FB上的動態時,
就會產生上述的心理落差。我加了某人好友,
但實際上早就臭狗,那樣算是好友嗎?
我加某人好友只是為了遊戲邀請,實際上也沒啥交集,這樣也能算數嗎?
是的,被強迫量化的情感、友誼正是焦慮的來源。
我也不免會被上述現象給煩惱著。
漸漸了解到,FB應該只是工具而非重心。
方便你了解其他人在幹嘛,但應該不只有FB上面的「幹嘛」要了解才對。
最後需要提醒的一點,雖然自己動態可能冷清到不行,
但是有眼睛的大家都看得到,所謂的默默關心。
恣意放縱po文也會啃蝕其他人對自己的印象。
(所謂恣意放縱,就是狂批猛轟生活各種事,當酸民...)
比起前些年用FB塗鴉牆洗板,現在更重視品質,
沒啥爆點的事情就不用放上來提醒自己存在。
打完回頭看,還真是久違的長篇文啊....
留言